纣为象箸
《韩非子》〔先秦〕
昔者纣为之箸而箕子怖,以为之箸必不加于土铏,必将犀玉之杯;之箸玉杯必不羹菽藿,必褐、之、豹胎;褐、之、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,则锦衣九重,广室高台。吾畏其卒,故怖其始。
居五年,纣为肉圃,设砲烙,登糟丘,临酒池,纣遂以亡。故箕子见之箸以知天下之祸。故曰:“见小曰明。”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,箕子非常担忧,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,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;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,一定要去吃牦牛、大象、豹子的幼体;吃牦牛、大象、豹子的幼体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,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,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,住在宽敞的房屋和高台。箕子害怕出现这样的结果,所以对这样的开端感到恐惧。
过了五年,商纣王摆设肉林,建炮烙之刑,登上酒糟山,俯临酒池,他最终因此灭亡。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。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,就叫做明。”
注释
象箸:
简析
此文通过箕子对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反应,深刻揭示了“见微知著”的道理。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,就预感到这会是奢华生活的开始,可能导致国家衰败。果然,纣王后来生活越来越奢侈,最终亡国。箕子从一根象牙筷子中预见到了国家的灾难,体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。这则故事告诉我们,对待事物要敏锐地观察其细微之处,“见小曰明”,即从小事中洞察大势,是智慧的表现。
子之武城
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〔先秦〕
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夫子莞尔而笑,曰:“割鸡焉用牛刀?”子游对曰:“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:‘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。’”子曰:“二三子,偃之言是也!前言戏之耳。”
江上处女
《战国策》〔先秦〕
夫江上之处女,有家贫而无烛者,处女相与语,欲去之。
家贫无烛者将去矣,谓处女曰:“妾以无烛,故常先至,扫室布席,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?幸以赐妾,何妨于处女?妾自以有益于处女,何为去我?’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。”
汉广
诗经·国风·周南〔先秦〕
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;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。
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翘翘错薪,言刈其楚;之子于归,言秣其马。
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翘翘错薪,言刈其蒌;之子于归,言秣其驹。
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